父亲年事已高,今年大年在我的坚持下和k8凯发一块儿过。父亲说,年轻时常给红白事人家帮忙“捞饭”,口碑还可以,今天我就露一手,让孩子们尝尝“捞”的米饭是啥滋味儿。我说,可以,就用k8凯发公司发的大米吧,我帮忙。
父亲一生勤劳,凡事亲力亲为,对过程极为重视。“捞”米饭是电饭锅出现之前的传统米饭制作方法,程序复杂,经验很重要,中间掌握不好,米饭出来非软即硬,口感很差。
父亲把米倒入大锅中,玉米桔梗点燃,一会儿工夫水开始“响边儿”,米粒在水中翻滚。父亲说,米要先入冷水,然后米会随水温升高,慢慢分解体内淀粉,过程很长,需要保有耐性,这也是保证米饭口感好的先决条件。
父亲对过程的专注让人钦佩。当米煮了一段时间后,父亲用勺子舀起一勺,澄干水,对仅存的几粒米用手轻轻触碰,感受米粒的弹性。间隔几分钟,反复几次。父亲说,煮到一定时间,米质好的,触碰弹性感觉很妙,这时候散发的米香最原始,有一点淡淡的野稗子的花香,甚是迷人。看到父亲沉醉其中的样子,我想起父亲年轻时曾利用我家后院小山下的凹地种了几块儿水稻田,由于父亲精心侍弄,收获可心。米质也好,做出的捞米饭特香,在当时的清苦年月简直是大富人家的享受。
父亲把八成熟的米盛在一个盆中,上面又合盖了一个盆,放在大锅中蒸饭。父亲说,煮米时需小火慢工,到蒸饭时需大火急攻,要加硬柴,火大且持续长久。我问为什么呢?父亲说,盆中的蒸米,带有原香,和盖一个盆,虽然密实,但蒸汽还是会让米香跑出来。快蒸是留住米的原香最好的办法。
父亲的文化不高,但通过多年的“捞”饭经验,硬是把诀窍学到家了。看着父亲被火光映射的沧桑而又欢快的脸庞,我满眼含泪,竟无语凝噎。
父亲真的老了!
父亲“捞”的米饭,松软可口,香气浓郁。孩子们吃的喜笑颜开,气氛比往年欢快了许多。
父亲说,还是你们发的大米好,粒圆、剔透,还有点浅绿,像绿玛瑙,你们公司真是待见职工啊!我说:是。
窗外的阳光喜洋洋的,灵巧地透过玻璃恣意晾晒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很舒服。
我心里也是。  
 
                                                                                                               (动力厂 吴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