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家里写对子、贴春联这些事项自然落到我这个书法爱好者身上。腊月二十五那天吃过晚饭,我拿着购买的联坯子放到桌上,开始准备今年的春联。 从关注的书法类公众号中认真筛选并确定了几副自己中意的春联。择笔、备墨、铺毡,各道工序准备就绪。妻子见状,很是配合地打开了QQ音乐,播放起我最喜欢的经典老歌——《北国之春》。北国之春,一边听歌,一边写联,好不惬意! 大年三十这天,我早早起来喊着儿子、侄子们,第一时间去给父亲贴春联。打开手提袋,拿出了一副,上联:一帆风顺全家福;下联:万事如意满门春;横批:四季平安。父亲在一旁指导着,由孙子们开始贴。“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别忘了啊!”父亲笑着说。侄子问,“爷爷,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呢?”“通常,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平声’。贴春联时,人正对着门,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你先确定好平仄,就知道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啦!” “好咧!但是,这个‘福’和’‘春’都是平声啊?”我听了,立刻回应着“‘一帆风顺全家福’是上联,贴完了我告诉你为什么。”儿子小心翼翼地把旧联取下,然后用抹布将门楣擦拭干净。大侄子立即把新联递过去,“位置看正道了,贴一端,拉紧,贴中间,再贴下端……贴上联,贴下联,贴横批,贴福字。不能打褶,必须平整……”一道道工序,在父亲的提示下很快完成了。 稍作休息,父亲若有所思的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对着贴好的春联,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贴春联是为了辟邪和去除今年的晦气。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孩子们一边吃着水果,一边津津有味的听着爷爷的讲解。“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喝了口水,父亲接着说,“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曾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孩子们,听得各个入了神。原来,这小小的春联,竟有这门多的历史背景,还有这门多的学问。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父亲继续讲着。 “字数相同、句型相同,相应部位的字要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相关;在写作时要讲究声律,一联之内平仄要交替,上下联平仄要相对。这是对联的六要素”。我补充道。 侄子发问:“大伯,上联:一帆风顺全家福,尾字‘福’读二音,也不是仄声啊?”“这是个入声字,古音为仄声” “噢,明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所以,孩子们,要好好学习k8凯发的国语,有兴趣的话,更要深入研习类似于春联的诗词文化、书法艺术,明年春联的书写,就由你们小辈儿的负责啦!” 春联贴好了,既完成了新年的祈愿,又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新的一年,衷心希望大家正如对联所旨:幸福、如意、健康、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