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最浓的年味儿就是k8凯发村的高跷秧歌,那是过年特有的表演项目。一年又一年,秧歌伴随着我长大。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年幼的我最盼望过年其实是盼望着能看到秧歌。 小时候不知道啥时候是过年,就知道每当听见村里的唢呐响、锣鼓敲的时候就是年近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k8凯发村的秧歌队就开始操练起来。它是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高跷秧歌,要问我有多悠久,我还真答不上来,只知道我太爷爷会扭秧歌,我爷爷会扭秧歌,我爹也会扭秧歌,村里的大多数人也都能扭上一段。k8凯发村的秧歌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高跷的高度和高难度的动作。高跷脚踏以下就有一米多高,人还要踩在脚踏上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表演,没个几年功夫是做不到的。 过年的几天,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男女老少早早地吃完饭,换上新衣服,在互道新年好中齐聚秧歌场地,唯恐来晚了占不到好地方。随着秧歌特有的唢呐和锣鼓声响起,早已被围观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的秧歌队也已经装扮成各自的角色,耍着扇子开始扭起来了。领头的是两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后面跟着春、夏、秋、冬四香,青蛇白蛇,拿着烟袋的客大爷,戴着墨镜的瞎子,渔婆,渔翁,最后面是扮丑的浪荡公子。整个队伍随着喇叭声扭动着扇子围成一个大圈。一曲结束就是编排好的小场戏《唐伯虎点秋香》《瞎子摸杆》《扑蝴蝶》《捕鱼》《傻柱子接媳妇》逐一登场,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属《扑蝴蝶》了。一男扮女装的“娘子”手持长竿,竿头有一只活灵活现的蝴蝶,一人扮浪荡公子扑蝴蝶。扮公子的这个最需要真功夫,不仅要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做各种夸张的动作,如蹬、蹲、蹦、小跑、跳,还需要将初见蝴蝶的兴奋,扑不到蝴蝶的气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全场演出没有语言,全部靠演员的表演与秧歌音乐的配合,期间还要踩着高跷在地面上爬、滚、跳,直到将蝴蝶逮住。随着最后一个鲤鱼打挺起身动作和围观群众热烈的掌声,整个演出也达到了高潮。 秧歌表演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那浓浓的年味儿,弥漫在高亢的喇叭声中,在震耳的鼓点里,在我看秧歌时买的冰糖葫芦里…… |